中国网络资讯台4月2日讯 三月三,荠菜赛灵丹;南京人,不识好,一口白饭一口草……这些话描述得都是老南京代代相传的野菜情结。日前,“七头一脑”走进了南京医科大学的后勤生活课堂,选修课上一场“寻味春天之旅”让高校学子领略了“吃草”的乐趣。
识春:易感冒的春天可多吃香椿
“七头一脑”中苜蓿头价值最高
“老话说,南京人不识好,一口白饭一口草。南京人爱吃野菜是出了名的。”南医大资产经营公司饮食服务中心主任刘晓丽向参加选修课的学生介绍,清代的《随园食单》中,记载了20多种能吃的野菜。“古时四月份,正是农家青黄不接的时候,因此时令的野菜,补充了人们的食物来源。说起南京人最爱的野菜,还要数‘七头一脑’,分别是母鸡头(苜蓿头)、豌豆头、枸杞头、马兰头、香椿头、小蒜头和荠菜头,‘一脑’就是菊花脑。”
不少从外省来南医大读书的大学生,活动现场也是第一次见到“七头一脑”,新奇的同时也很难分清。刘晓丽老师给同学们进行了科普:“香椿最好辩认,颜色呈红紫色,叶片边缘呈稀疏锯齿状;豌豆头的芽尖处会分出细丝,这是它独有的身份标识;苜蓿头呢,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叶草,南京话里的苜蓿头听上去像‘母鸡头’......”
“野菜的营养各有特点,一点也不比通常的蔬菜差。野菜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一样也不少。与春季常吃的青菜相比,各种野菜的蛋白质含量均高于青菜。举例说,苜蓿、荠菜和菊花脑蛋白质的含量是青菜的2至3倍。马兰头、香椿和苜蓿的膳食纤维含量是青菜的2倍。这些野菜的维生素B2含量起码是青菜的2倍多。荠菜、香椿的维C含量是青菜的2倍。”南医大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副教授莫宝庆老师介绍,“香椿头中富含的维生素C有抗氧化、抗肿瘤的作用,适合在易感冒的春天里吃。在‘七头一脑’中,营养价值最高的是苜蓿头,因为它胡萝卜素的含量最为丰富,能够保护视力、防止夜盲。”
在莫宝庆老师眼中,野菜还有着独特的补铁意义。“一些年轻人不喜食猪肝,那么可以转而试一试野菜,补铁效果也不错。此外,较之普通蔬菜,野菜更加鲜嫩,牙口不好的老年人也能享用。
需要提醒的是,野菜味美,但也有很多食用注意事项。刘晓丽老师提醒,野菜大多寒凉,过量食用容易造成脾胃虚寒。容易过敏的人,应该谨慎食用;不认识的野菜的品种也不要食用;路边野菜会因受到汽车尾气、污水、垃圾等污染,花园、路边会不定期喷洒药剂,切忌采摘食用;吃野菜后如果出现恶心、口唇发麻、四肢无力,呼吸急促等食物中毒症状,要立即到医院就诊,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并保存可疑食品,尽量留存呕吐物和排泄物以备检验。
品春:“春江水暖宴”上美食多
苜蓿头烧河蚌惊艳外省新生味蕾
苜蓿头烧河蚌、香椿煎鸡蛋、酒香马兰头、野芹炒香干、荠菜水饺、菊花脑蛋花汤、鲍鱼枸杞头汤……“识春”之后便要“品春”,南医大后勤厨师为同学们精心准备了“春江水暖宴”。
就着桌上的“千叶野菜卷”,刘晓丽老师为同学们讲解道:“这是用荠菜切碎后用百叶包裹,辅以酱料,味道清冽可口。荠菜头中所含的荠菜酸是有效的止血成分,同时其中含有的二硫分硫酮也是抗癌的好帮手。马上农历三月三也要到了,南京人有这一年吃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
来自四川的彭同学第一次见到苜蓿,对“苜蓿头烧河蚌”这道菜很感兴趣,刘晓丽老师介绍:“河蚌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之功效,而苜蓿香味浓郁,口感清爽。两者相组合,能很好地去除蚌肉的河腥味,既不会太寡淡也不会太油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来自南医大第一临床医学院夏同学第一次品尝马兰头。“第一口吃起来凉凉的,还有细微的药味有点苦,但多吃几口回味就是甘甜,还有点上头呢。与平时常吃的青菜、白菜太不一样了。”
采春:劳动教育“大思政课”落在大地上
摘苜蓿要轻拧,采荠菜和蒲公英要连根拔
在南医大资产经营公司副总经理聂莉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了校园里的樱花坡。成片的晚樱树下,野菜随处可见,以苜蓿头和马兰头居多。聂莉老师介绍:“用食指和大拇指掐住,轻轻一拧,苜蓿头就采摘下来了。因为食用的是嫩芽,所以野菜要适时而采。如果苜蓿头已经开花了,吃起来就不够鲜嫩了。”
“采摘荠菜花与苜蓿的方法则不同,需要要连根拔起,因为荠菜花的清香就是集中在根部;采摘蒲公英也同样需要连根拔起;马兰头一般是成片生长,往往一采就是一大包;摘豌豆苗的时候,要留两到三厘米的根,这样过不了几天,它就又会长出来了。”聂莉老师还未讲完,同学们的手里便早已采满散发着清香野菜。
“我觉得春天的味道应该就是野菜的味道。”南医大第二临床医学院的赵雨潇同学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深刻了解、品尝到老南京口中的“七头一脑”,而且还领会到了春天的色彩和美丽。
南医大第一临床医学院的沈哲铭告诉记者,这不仅是一次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是忆苦思甜的劳动教育。“野菜今天是餐桌上的美味时鲜,而在往昔的艰苦岁月里,它们是青黄不接时的救命菜,也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美好,更加珍惜餐桌上的每一粒粮食。”
南医大学工处副处长王铭泽表示,南医大在学校和学院层面分别进行探索,依托资产经营公司开设的“厨艺大讲堂”和“生活小课堂”选修课,贯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劳动教育模式,既有助于学生树立劳动观念,也有助于领悟劳动内涵,是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大思政课”。
“这是一节意义非凡的实践劳动课。通过亲自采摘和品尝春季的野菜,同学们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与智慧,也收获了劳动的乐趣。”南医大资产经营公司副总经理方亮介绍,“本次课程也是我校‘后勤生活小课堂’的一部分,我们每学期总共开设10专题30堂课,总共30个小时,完成我们课程计划,必须参加学习实践考核,可以拿到2个学分。”
记者了解到,南医大后勤生活课堂涵盖后勤体系介绍、烹饪技术、宿舍内务整理、艺术插花、手工缝补等方面,学生可自主选择时间段报名参加实验课程。
延伸阅读
《野菜小课堂》
1香椿头: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物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有很好的润滑肌肤的作用,是保健美容的良好食品。可用于久泻久痢,肠痔便血,崩漏带下等病症。香椿还具有抗菌消炎,杀虫的作用,可用治蛔虫病、疮癣、疥癞等病。需要提醒的是,香椿为生发物,多食易诱使痼疾复发,故慢性疾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
2荠菜:性味甘平,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肿疼等。所含的二硫酚硫酮,具有抗癌作用。荠菜所含的荠菜酸,是有效的止血成分,能缩短出血及凝血时间;还含有香味木昔,可降低毛细血管的渗透性,起到治疗毛细血管性出血的作用。荠菜所含的登皮甙能够消炎抗菌,有增强体内维生素C的含量,还能抗病毒,预防冻伤,对糖尿病性白内障病人也有疗效。
3小蒜头::据研究它含有17种氨基酸,保健上传统中医学认为小蒜头具有温补作用,可健脾开胃,助消化,解油腻,促进食欲。对体弱者而言,小蒜头可润中补虚,使人耐寒。具有预防贫血及解毒作用,还能够促进毛发生长和防止皮肤老化,也可用于抗过敏、肝炎、白血球减少等症,能够健胃止痢、止痛通阳化气,开胸散结,冠心病、慢性肠炎、高血脂病人宜常食用。另外,小蒜头的钙、磷等无机盐含量极高,经常食用有利于强健筋骨,特别对于成长期的儿童和缺钙的老人有良好的营养价值。需要提醒的是,气虚者慎食用。
4枸杞叶:有降压作用和保肝作用,对人体还有免疫促进作用。从古至今,枸杞都是中医药较推崇的一味滋补药材,枸杞通身是宝,它的叶、茎、花、子、根、皮均有医疗保健作用,而枸杞叶、枸杞芽绝大部分营养成份都囤积在嫩芽及嫩叶之中,并集茶叶和枸杞全身好处于一身,是强身壮体、延年益寿、美容养颜的佳品。
5马兰头:有红梗和青梗两种,均可食用,药用以红梗马兰头为佳。马兰头味辛凉,性微寒,经常食用马兰头,可以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消肿的功效。对于患有咽喉肿痛、黄疸水肿、痢疾、淋浊等病症,食用以后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因为马兰头还具有凉血散瘀的功效,所以也可以用于治疗热出血、吐血、外伤出血、尿血、便血等症状。从营养角度讲马兰头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可以抑制致癌物质苯并芘的氧化,从而可以起到防癌的作用。
6苜蓿头:南京人习惯叫苜蓿头为“母鸡头”,虽然它跟母鸡并没有什么关系。本来,“母鸡头”只是一种不起眼的野草,常被用来喂猪喂牛。尤其在困难年代不太受欢迎,因为质地易老而“刮油”,要用大量油来配才好吃。南京人更喜欢拿它来配江鲜,相传秧草可以解河豚毒,虽然只是心理安慰,但南京人吃河豚时总少不了它。由此推而广之,各种鱼虾贝类都可以用“母鸡头”来烧。苜蓿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K,有很好的止血效果,比较适合一些有鼻血、吐血等现象的人群食用,有助于血液凝固。苜蓿中含有丰富的苜蓿素和苜蓿酚等物质,有比较好的止咳平喘的作用,特别适合支气管炎的群体食用。苜蓿中的多糖物质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抗感染力度,提升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
7豌豆苗:在豌豆荚和豆苗的嫩叶中富含维生素C和能分解体内亚硝胺的酶,可以分解亚硝胺,具有抗癌防癌的作用。豌豆与一般蔬菜有所不同,所含的止杈酸、赤霉素和植物凝素等物质,具有抗菌消炎,增强新陈代谢的功能。在荷兰豆和豆苗中含有较为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防止便秘,有清肠作用。
8菊花脑:营养丰富,含有菊苷、氨基酸、胆碱、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其茎、叶性苦、辛、凉,具有清热解毒、调中开目、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之功效,并且对多种细菌、病毒及其真菌均有抑制作用。(通讯员 郭原君 记者 耿春晓)
责编:王文